周二下午不下雨

  概念:牙源性肿瘤是由成牙组织即牙源性上皮、牙源性间充质或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共同发生的一组肿瘤。它们主要发生于颌骨内,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于牙龈组织内(外周性肿瘤)。这组病损中包括发育异常、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,生物学行为各异。

  2005年WHO在前两版分类的基础上,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又对牙源性肿瘤进行了新的组织学分类:
  恶性肿瘤
  牙源性癌
  牙源性肉瘤
  良性肿瘤
  牙源性上皮性肿瘤
  含牙源性上皮和外胚间充质成分的肿瘤
  牙源性外胚间充质来源的肿瘤
  与骨相关的病变
  其他肿瘤

  恶性肿瘤
  牙源性癌
  1.转移性(恶性)成釉细胞瘤
  2.成釉细胞癌~原发型
  3.成釉细胞癌~继发型(去分化),骨内型
  4.成釉细胞癌~继发型(去分化),外周型
  5.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~实性型
  6.发生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
  7.发生于牙源性囊肿的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
  8.牙源性透明细胞癌
  9.牙源性影细胞癌
  牙源性肉瘤
  1.成釉细胞纤维肉瘤
  2.成釉细胞纤维~牙本质肉瘤和成釉细胞纤维~牙肉瘤

  良性肿瘤
  (一)牙源性上皮性肿瘤
  1.成釉细胞瘤,实性/多囊型
  2.成釉细胞瘤,骨外/外周型
  3.成釉细胞瘤,促结缔组织增生型
  4.成釉细胞瘤,单囊型
  5.牙源性鳞状细胞瘤
  6.牙源性钙化上皮瘤
  7.牙源性腺样瘤
  8.牙源性角化囊性瘤
  (二)含牙源性上皮和外间充质性肿瘤,
  1.成釉细胞纤维瘤
  2.成釉细胞纤维~牙本质瘤(牙本质瘤)
  3.成釉细胞纤维~牙瘤
  4.牙瘤
  5.牙成釉细胞瘤
  6.牙源性钙化囊性瘤
  7.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

  (三)间叶性和/或牙源性外间充质性肿瘤,
  1.牙源性纤维瘤
  2.牙源性粘液瘤/粘液纤维瘤
  3.成牙骨质细胞瘤
  (四)与骨相关的病变
  1.骨化纤维瘤
  2.纤维结构不良
  3.骨结构不良
  4.中心性巨细胞病变(肉芽肿)
  5.巨颌症
  6.动脉瘤性骨囊肿
  7.单纯性骨囊肿

  三、其他肿瘤
 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
  关于肿瘤部分的几点说明:
  肿瘤内容繁杂,学时所限不能面面俱到。
  结合图谱,加强自学。
  重点掌握,融会贯通,善于总结,举一反三。
  相关复习内容:牙发育、病理解剖学肿瘤部分

  学习要求:
  掌握:牙源性肿瘤的病理(肉眼及镜下)及生物学特性。
  熟悉:成釉细胞瘤、牙源性钙化上皮瘤、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组织发生。
  了解: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;成釉细胞瘤、牙源性钙化上皮瘤、牙源性角化囊性瘤、牙源性腺样瘤和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的临床表现。

  
  良性牙源性肿瘤
  成釉细胞瘤
  概述:
  1.成釉细胞瘤占牙源性肿瘤的60%以上,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。
  2.病理特点:肿瘤内主要含成釉器样结构,但无釉质或其他牙体硬组织形成。
  3.临床特点:大多数发生于骨内,常导致颌骨膨大和面部畸形。
  4.生物学特性:虽属良性肿瘤,但其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,术后复发率较高,也有恶变甚至远处转移的零星报道。

  成釉细胞瘤分型
  

  

  (一)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
  是指经典的骨内型成釉细胞瘤,占成釉细胞瘤80%
  肿瘤沿骨小梁间隙向周围浸润,波及范围往往超越X线所示的肿瘤边缘,手术不彻底极易复发。
  

  发病情况:
  年龄:30~49岁常见,平均40岁。
  部位:下颌>上颌,特别下颌磨牙区和升支最常见,上颌以磨牙区多见。
  

  临床表现:
  1.症状:肿瘤生长缓慢。表现为无痛性、渐进性颌骨膨大。
  2.骨质受压则吸收变薄,压之有乒乓球样感。
  3.肿瘤区可出现牙松动、移位或脱落。肿瘤区牙可松动
  4.肿瘤较大时可致面部变形。
  

  X线:
  单房或多房性透射影,边界清楚,可见硬化带。肿瘤生长可导致牙移位、牙根吸收。伴有埋伏牙者可表现类似于含牙囊肿的X线特点。
  
  

  病理变化
  肉眼:
  肿瘤大小不一,可由小指头至小儿头般大。剖面常见囊性和实性两种成分,通常在实性肿瘤的背景下,可有多处囊性区域,故也称多囊型。囊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。实性区呈白色或灰白色。
  
  
  
  

  镜下:
  典型成釉细胞瘤的上皮岛或条索由两类细胞成分构成,一种为瘤巢周边的立方或柱状细胞,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;另一种位于瘤巢中央,排列疏松,呈多角形或星形,类似于星网状层细胞。
  

  成釉细胞瘤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异较大,可有多种表现。
  1.滤泡型(follicularpattern)
  

  实质:①结构、②中心细胞、③周边、④囊性变。
  间质:为疏松结缔组织。
  

  实质
  ①结构:肿瘤上皮细胞形成孤立性上皮岛(团块)
  

  ②中心细胞: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,这些细胞之间彼此疏松连接,类似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,
  

  ③周边:一层立方状或柱状细胞,类似于成釉细胞或前成釉细胞,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,即极性倒置
  

  ④囊性变:上皮岛中央的星网状区常发生囊性变,形成小囊腔,囊腔增大时周边部细胞可被压成扁平状。
  

  间质
  为疏松结缔组织。
  

  2.丛状型
  肿瘤上皮增殖呈网状连结的上皮条索,周边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柱状,中央细胞类似星网状层细胞,含量较滤泡型少
  囊性变发生在肿瘤的间质,而不是上皮内。
  

  3.棘皮瘤型
  是指肿瘤上皮岛内呈现广泛的鳞状化生,有时见角化珠形成。常出现在滤泡型成釉细胞瘤内。
  
  

  4.颗粒细胞型
  肿瘤上皮细胞可发生颗粒样变性,颗粒细胞可全部或部分取代肿瘤的星网状细胞。
  

  颗粒细胞:大,立方形、柱状或圆形。
  胞浆丰富,充满嗜酸性颗粒,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上类似于溶酶体。
  

  5.基底细胞型
  肿瘤上皮密集成团或呈树枝状,细胞小而一致,缺乏星网状细胞分化,较少见,需与基底细胞癌和颌骨内腺样囊性癌相鉴别。
  

  6.角化成釉细胞瘤(罕见)
  肿瘤内出现广泛角化。镜下肿瘤由多个充满角化物的微小囊肿构成,衬里上皮以不全角化为主,并伴有乳头状增生,因此又称为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。
  

  以上亚型中以滤泡型和丛状型最常见,有些亚型往往混合出现。
  

  (二)骨外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(占1.3%~10%)
  指局限于牙龈或牙槽黏膜内而未侵犯颌骨的一类亚型。
  患者平均年龄(男52.9岁;女50.6岁)显著高于骨内型成釉细胞瘤。
  组织学表现与骨内型相同,
  肿瘤可完全位于牙龈的结缔组织内,与表面上皮无联系,有些病变却似乎与黏膜上皮融合或来源于黏膜上皮。
  生长局限于牙龈,易于早期发现和手术切除,术后无复发。
  

  (三)促结缔组织增生型
  特点:
  1.临床:上下颌发生率相同,前部多见。
  2.X线:边界不清,常表现为投射/阻射混合影,类似骨纤维性病损。
  3.大体:实性、质韧、有砂砾感。

  4.镜下: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,肿瘤上皮成分少。肿瘤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,胶原丰富,呈束状,可见玻璃样变,肿瘤性上皮岛或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,周边细胞呈扁平状、排列紧密,有时中心呈漩涡状。邻近上皮的间质常发生黏液变性,间质内有时可见类骨小梁形成。
  

  (四)单囊型成釉细胞瘤(unicysticameloblastoma)
  定义:是指临床和x线表现单囊性颌骨改变,类似于颌骨囊肿,但组织学检查见其囊腔的衬里上皮可表现成釉细胞瘤样改变,增生的肿瘤结节可突入囊腔内和(或)浸润纤维组织囊壁。
  
  

  临床特点:
  年龄:多见于青年人,10~29岁之间。
  部位:下颌磨牙区
  复发率:刮治术后复发率较低
  明显低于实性或多囊型

  组织学分型:三种组织学亚型
  

  单纯囊性型:表现成釉细胞瘤典型特点,包括呈栅栏状排列的柱状基底细胞(核深染且远离基底膜)和排列松散的基底上细胞,即所谓的Vickers—Gorlin标准;
  

  伴囊腔内瘤结节型:呈丛状型特点
  
  
  

  囊壁内浸润型(伴有或不伴有囊腔内瘤结节)
  囊壁衬里上皮并非均一地表现成釉细胞瘤特点,局部区域可见较薄的、无特征的非角化上皮,伴感染区域上皮较厚,上皮钉突呈不规则状增殖。在纤维囊壁内常常可见程度不一的上皮下玻璃样变或透明带。
  
  

  由于第Ⅰ、Ⅱ型肿瘤仅表现囊性或囊腔内生长,故单纯刮治后一般不复发;但第Ⅲ型肿瘤因其纤维囊壁内存在肿瘤浸润,局部侵袭性可能类似于实性型成釉细胞瘤,因此其治疗原则应与后者相同。另外,有报道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可于术后多年复发,有的复发间隔甚至长达20余年,因此对术后患者作长期随访是必要的。

  组织发生
  成釉细胞瘤病因不明,可能来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,包括:
  成釉器
  Malassez上皮剩余
  Serres上皮剩余
  缩余釉上皮
  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(如含牙囊肿)
  口腔黏膜上皮

评论

热度(1)